继往开来谋跨越 强势开局谱新篇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共海门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曹 斌(2010年12月11日)
同志们:
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是在两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召开的,时机关键,议题重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南通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10年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蓝图,审议和通过《中共海门市委关于制定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具体部署2011年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立足新起点、谋求新跨越,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精神,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创造了跨越发展的喜人业绩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扣“全力决胜‘十一五’,进军基本现代化”工作主题,抢先一拍抓转型,创先争优谋跨越,经济社会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持续攀升的良好态势。名列“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31位,“全省县级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第6位,成功跻身全省前十强,并获评“2010年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25强”,成为苏中苏北唯一入围城市。总结全年工作,主要呈现五大特点:
一是调结构快转型,跨江争雄目标如期实现。主要指标全面超目标,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元、65亿元、30亿元、2.2万元和1.1万元,五大指标人均值均列南通各县市首位,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3倍、3.7倍和3.9倍,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根本取向,新兴产业正成为新的增长点,今年全市五大新兴产业销售将超过5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45%。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势强劲,预计全年实现产值42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7.9%,产值总量继续保持南通各县市之首,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研发机构数量、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面积均实现翻番;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超过历年总和。一二三产持续快发展,高效农业稳步扩张,全市中高效农田面积占比超过66%,设施农业面积占比达25.6%,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官公岛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全国蔬菜标准示范园”;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利润继续保持递次增长的良好态势,在南通市22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中,我市共有规模以上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14项指标名列各县市之首;服务业经济成效明显,预计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0亿元,同比增长15.7%,增幅高于去年同期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4.3亿元,同比增长18.8%。培大扶强实现新突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在2010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中,我市有4家企业入围,列南通各县市第一;建筑业综合实力全省夺冠,全年施工产值预计率先突破50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近3倍,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南通三建、龙信集团分列全省建筑业“百强企业”第三、第五和第十一位。
二是抓龙头蓄后劲,平台支撑效应加速凸显。紧扣“园区开发提升年”这一主线,全力推进江海开发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四大园区集聚了全市60%的到帐外资,承载了近60%的在建超亿元项目,产出了55%的工业应税销售和46%的财政收入,正逐步成为支撑海门跨越的顶梁柱。市经济开发区新通海沙综合整治工程提前一年半竣工,海新重工、海隆重机、中远钢构、海宝金属工业园、江苏数字技术学院等一大批总投资近300亿元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全速推进,成功跻身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前八强。滨海新区东灶港深水岸线拿到交通运输部批文,通用码头获得省发改委核准,并将在年内完成水下作业施工。目前,远威重工、中石油海工钢绳竣工投产,泰森食品、泰昌焊丝即将竣工,中船重工、中博重工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南通纺院海门新校区、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等配套项目加紧建设,沿海开发呈现全面决战新态势。临江新区以联海生物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初具雏形,以瑞一医药、现代制药、慧聚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嘉禾化工、嘉丰股份等亿元项目群形成规模,主要指标增幅全市领先,并成功晋级全省首批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海门工业园区叠石桥市场成交额预计突破350亿元,三期核心交易区主体结构封顶,步行街、公共服务平台、客运中心即将交付使用,广亿家纺、水星家纺等20多个重大项目加紧建设,名列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第89位,比上年前移了15位。在四大园区的强势带动下,全市项目建设高潮迭起,1~11月,全市在建超千万元项目641个,总投资403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79个,平均单体规模近3亿元;预计全年完成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5.5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4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位居南通各县市前列。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外资到帐近20亿美元,是“十五”总量的3倍多。
三是快南进促统筹,城乡一体格局不断完善。按照“城市南进会战年”的总体部署,全力会战新城区,全面提升老城区。新行政中心、消防指挥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土地资产储备中心、政法大楼等一批公建项目陆续交付使用,欧尚超市建成营业,东恒盛五星级酒店主楼结构封顶,财富广场、步行街二期等项目全速推进,新闻中心、质监局奠基开工,地税局、中南集团、南通三建等综合大楼即将动工建设,东海南路,济南路,嘉陵江路、瑞江路南延以及丝绸路改造、秀山路和瑞江路大修等一大批基础配套工程竣工。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预计全年商品房预(销)售7800套,面积达85万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超过了50%,五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以“同路、同教、同医、同保、同水、同乐”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统筹“六同工程”顺利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河道长效管理、农路环境整治、村庄田园绿化”等四大重点工作序时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近20万人口,河道疏浚整治通过南通验收;国家级生态乡镇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态市创建通过省级调研;农村交通有序开展,新建农村公路156公里,改造农桥180座,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五年来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超过20亿元。
四是惠民生筑和谐,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低保、五保、临时救助等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险步入全民化时代。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被评为全省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工作先进县(市)。十大慈善救助工程有序实施,成立了全省首家社会救助事务服务中心。同时,强化物价监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教育事业再创佳绩,高考本二以上上线率超过省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提前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区域文化联动工作荣获省五星工程服务金奖,《春涌海之门》等公演作品获得广泛好评,“海门之夏”特色文化广场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东海之门——张謇故里”入选“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张謇纪念馆、季方史料陈列馆顺利开馆,打响了海门特色文化品牌;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有序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和谐社会加速构建,长安法治建设全省领先,学校安全万无一失,世博安保任务圆满完成,信访稳定工作成效明显,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实现“七连冠”,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和“省法治县(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并作为苏中唯一上榜城市蝉联全国“平安畅通县区”。
五是优作风强保障,党的建设彰显新的特色。创先争优重实效,规定动作高标准,自选动作创特色,创新开展了“讲党性、重品行、树正气、创一流”主题教育活动,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能力、作风建设全面加强,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全市审批事项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99.9%和99.8%,常乐镇成为中组部创先争优活动联系点。宣传工作聚合力,“海门大发展,我该怎么办”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新通海沙典型》、《江海之魂》系列报道感人至深,“转型升级、决战决胜”等系列宣传凝聚人心,“活力海门?相约东灶港”中华情大型文艺晚会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海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得了“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组织工作强基础,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连续5次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公推公选”、“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了57名乡科级领导干部,占年度提拔人数的近50%,全市政法系统51名科级干部进行了集中轮岗交流。干部素质提升、“强基工程”建设和“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市乡两级机构改革和村“两委”集中换届圆满完成,“520名校揽才计划”成功引进19名紧缺人才,被评为“南通市党建工作先进市”。纪检工作优环境,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两大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廉政准则》和干部“四项监督制度”有效落实,干部队伍建设“五条禁令”全面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稳步推进。查案执纪力度持续加大,1~11月,全市共立案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145件,查处乡科级以上干部8人,追缴违纪赃款656.3万元,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56.7万元。与此同时,人大、政协在共谋发展中参与分工,在服务大局中同心同德,在履行职能中肝胆相照;人武、统战、党史、对台、群团、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九度蝉联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由衷地感到:
——唯有高点定位谋发展,才能奋力赶超、加速崛起。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我们始终坚持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发展,用跨越的目标凝聚人心,无论是项目投入还是转型升级,无论是园区开发还是城市南进,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和谐构建,都体现了高点定位的工作境界,都彰显了挑战极限的目标追求,走出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海门特色,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的跨越发展新路,为超目标、超预期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坚强保障。
——唯有以人为本重民生,才能优化环境、促进和谐。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民生重于一切”的工作方针,在决策上充分尊重群众,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依据,不断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有效增强了群众的认同感;在工作上主动依靠群众,努力激发群众创新创业创优热情,有效地把群众思富求变的热情转化为建设海门的自觉行动;在生活上高度关心群众,通过结对共建、扶贫帮困、慈善救助等办法,努力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营造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和谐、共享发展的生动局面。
——唯有雷厉风行重实干,才能增创优势、率先突破。一年来,我们始终突出执行力这个关键,锁定目标任务,强化结果导向,深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作风建设活动月”活动,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压力传递机制和激励考评机制,引导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刚性化、绩效化、精细化的执行理念,在崇本务实中抓执行,在奋力大干中快执行,在强化问责中保执行,从而使抓早、抓实、抓主动成为各级干部的过硬作风,使“满负荷、快节奏、高效率”成为全市上下的生动写照。
——唯有加强党建重团结,才能凝心聚力、助推跨越。一年来,我们注重集中全党意志,顺应人民意愿,致力于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到跨越发展的目标追求上来,全市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呈现出团结协作、比学赶超、敢于负责、勇于拼抢的良好风貌,各行各业展现出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生动局面。特别是为了海门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基层同志一道甘苦相知,一起担负责任,一同殚精竭虑,把发展建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把团结建立在志同道合的感情上,政通人和、心齐气顺、团结奋进在海门大地蔚然成风。
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海门市委,向奋战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所有干部群众,向给予我们真诚理解和鼎力支持的全体老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海门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抓转型、促升级的步伐仍需进一步加快;二是重大项目的支撑力和爆发力还不够强,抓项目、强实力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三是社会管理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抓稳定、促和谐的力量仍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少数党员干部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抓落实、促发展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着眼长远,把握全局,科学谋划“十二五”宏伟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海门由率先全面小康向率先基本现代化进军的转折阶段。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拐点,迫切需要我们认清大势,厘清思路,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未来,以更加先进的理念指导实践,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跨越,向更高、更宏伟的目标阔步迈进。
1.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十二五”发展形势。
通过持续不断的打基础、修跑道,海门科学发展的基础更实,率先发展的空间更广,和谐发展的氛围更浓,对海门来说,“十二五”时期绝对是一个至关重要、大有可为的“黄金五年”。
“十二五”时期,将是海门全面促腾飞的黄金机遇期。当前,海门正迎来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深度辐射三重历史性机遇的对接、叠加和深度融合,正进入最为重要、最富含金量的黄金机遇期。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江苏千里海疆正在成为国内外客商竞相角逐的投资热土,沿海开发先发先行的海门,可以更加充分地分享到规划的导向效应、政策的支持效应和要素的引导效应,必将在新一轮沿海开发竞争中捷足先登,成为重要的节点城市和先行区域;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全面实施,江浙沪的人才、技术、资金更加充分自由地流动,为海门与发达地区在平台打造、城市建设、转型升级、重大基础建设等领域的全方位对接拓展了空间;随着上海核心地位的进一步凸显,长三角正在崛起世界第六大都市圈,为我们更大力度推进跨江合作、更高层次吸纳国际资本和先进生产要素、更宽领域集聚跨越发展的能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这些都是海门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更是参与区域竞争的制胜法宝。
“十二五”时期,将是海门谋求大跨越的全面收获期。经过“十一五”的大投入、大建设、大转型,海门取得了超过预期的发展成果,正进入大投入与大产出并重的特殊阶段,已经到了蓄势起飞的特定时期:以载体平台的加速打造为标志,四大园区的对外影响力、资源集聚力、发展支撑力显著增强,海门正进入江海开发的“成效凸显期”;以重大项目的有效突破为标志,一大批本土企业正逐步释放新的能级,一大批新兴项目正逐步成长为中坚力量,一大批总投资超五十亿、超百亿级项目正逐步加快建设节奏,海门正进入主体经济的“最佳扩张期”;以南进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标志,新城区的路网框架全面拉开,一大批公建项目交付使用,一大批配套项目加紧筹备,城市南进的步伐日益加快,海门正进入城市开发的“加速推进期”,这些都为我们阔步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十分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将是海门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突破期。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指标体系,既包括经济现代化,也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以及人的现代化。从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全省县级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25强等综合指标体系看,海门既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也具备综合发展的竞争力,充分说明海门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协同性、可持续性领先苏中县市和部分苏南县市,完全可以在现代化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同时,南通市提出要在2018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部分兄弟县市也提出要在“十二五”总体达到现代化水平,作为苏中苏北全面小康第一达标市的海门,更应当仁不让,抢先实现第二个“率先”。这不仅是海门“厚积薄发”的顺势而为,更是一种“舍我其谁”的不二选择。
可以说,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好业已形成的综合优势,始终坚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以志在必得的气魄持续赶超,以比“十一五”更大的干劲、更实的举措、更优的作风抓好工作,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实力大提升、社会建设大进步、人民生活大提高、生态环境大改变,从而创造海门历史上又一个新的辉煌。
2.高点定位,科学确立“十二五”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加速转型、全面跨越”这一主题,紧扣“争先崛起长三角,抢先跨江进八强,率先基本现代化”的“三先”目标,大力实施“江海同兴、城乡同步、民生同享”的“三同”方略,在江海开发上彰显新优势,在发展转型上创造新特色,在城乡一体上打造新亮点,在和谐构建上塑造新品牌,力争在苏中苏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海门发展的条件和趋势,“十二五”期间总体上要实现“一大目标”、“三个两番”、“五项提升”。“一大目标”,就是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江苏前八强,力争在苏中苏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三个两番”,就是工业应税销售、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三大核心指标均比“十一五”期末翻两番,分别突破1600亿元、260亿元、120亿元。“五项提升”,就是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升,占GDP的比重超过40%;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五年累计到帐外资突破25亿美元,累计外贸自营出口突破40亿美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率超过60%,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2%;市民幸福程度不断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4万元、2万元,五大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8%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生态环境水平不断提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90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任务。
3.狠抓关键,精心谋划“十二五”基本方略。
“加速转型、全面跨越”,这是今后五年海门发展的行动纲领,更是我们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全市上下必须始终坚持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引领“十二五”发展,努力使“十二五”发展的思路、目标、方式、路径与基本现代化相适应,工作的理念、标准、方法、手段与基本现代化相合拍,从而推动海门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迈向新高度。重点要构筑“五大现代体系”:
一要推进大建设,着力构筑全方位的现代开发体系。坚定不移地把江海联动开发作为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推动四大园区从基础建设向功能开发转变,从项目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从建设园区向经营园区转变。市经济开发区要坚持项目推进与内涵提升并重,协调推进海门港工贸区、滨江新城区、中心商务区“三区联动”,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功晋级“国家级开发区”。滨海新区要坚持设施配套与产业集聚齐抓,突破大港口,培育大产业,催生大产出,全力争当江苏沿海开发的先行军,尽快担负起支撑跨越的历史使命。临江新区要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全面加快国际化、精品化、特色化进程,全力打造科技含量最高、高新企业最密集的一极。海门工业园区要坚持功能完善与形象提升同步,建设新园区,做靓新城区,培育新市场,不断提升在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全国专业市场中的位次。到2015年,四大园区工业应税销售要突破1200亿元。
二要深入大转型,着力构筑高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之路,围绕“5+3”产业发展战略,坚持一二三产并举,着力提升经济质效。到2015年,全市八大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要坚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全力促使高效农业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收益普惠化,不断提高中高效农田面积占比和增收贡献率。要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大力招引、全速推进临港型、基地型、龙头型新兴产业项目,全力放大骨干企业的支撑效应,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贡献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着力打造长三角北翼极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要坚持以建筑业为引擎,全面推动建筑业向质量型、效益型、集团型转变,力争五年内施工产值突破千亿元,努力建成规模更大、质态更优、效益更好、品牌更响、全国一流的建筑强市。要坚持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培育壮大与产业基础相配套的生产服务业、与产业升级相促进的新兴服务业、与消费升级相适应的生活服务业,力促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三要实施大统筹,着力构筑一体化的现代城乡体系。坚定不移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共同繁荣”之路,全面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要加快一体化步伐,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的要求,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着力构筑一体化的城乡发展新格局。要提升城市化水平,坚持以新城区为主体,以东西城区为两翼,以滨江新城、滨海新城、叠石桥新城为配套,以建制镇为基础,坚定不移加快南进步伐,持之以恒推进老城改造,全力提升小城镇发展水平,努力构筑“一体两翼、三城呼应、多极支撑”的城市发展新格局。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大力推进富民强村,不断完善基础配套,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切实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建设“民更富、村更美、风气更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要力促大和谐,着力构筑科学化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形成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的生动局面。要大力发展普惠均衡的民生实事,全面实施以“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为主要内容的“新五有”民生工程,完善增收机制,健全保障体系,繁荣社会事业,使发展成果更加充分地普惠于民。要着力营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保障渠道,深入开展“长安海门”、“法治海门”创建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支持人大、政协及群团组织依法履职,全面夯实发展之基。
五要改善大环境,着力构筑多元化的现代文明体系。更加注重公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文化文明、社会诚信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政务、商务、社会三位一体的诚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更加注重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大力发展资源利用少、经济效益好、环境影响小的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继往开来,强势开局,全力推动各项工作高位起步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雄心魄力;确立什么样的标准,最能彰显一方干群的境界追求。根据“十二五”的总体部署,市委决定把明年的工作主题确定为“奋力开启‘十二五’,阔步迈向现代化”。 全市上下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突出“科学发展、和谐构建”两大抓手,紧扣“四大园区出力、城乡统筹出彩、社会管理出新”三大重点,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确保开局必胜、首战告捷。
明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工业应税销售突破5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80亿元,力争8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6亿元,力争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四大重点:
1.锁定江海开发,着力放大四大园区的支撑效应。按照“四大园区出力”的要求,坚定不移走特色互补、融合联动,裂变扩张、发力赶超之路,全面提升四大园区的贡献额度。
一是抓住港口龙头,载体平台要更加坚实。大桥大港承载着海门腾飞的梦想,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力以赴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