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促发展 提效抓落实 向着“二次率先”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来源:    [大][中][小]

——在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姜  龙

  (2012年7月15日)

  同志们:  

  这次市委工作会议,是在全市上下积极应对挑战、加快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人代会精神,回顾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部署下半年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提振信心、提速发展、提效落实,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向着全年目标任务发起有力冲击,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基础,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肯定成绩,把握大势,在全力争先中提振信心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围绕“建设美好新海门,率先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肩负“二次率先”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积极谋划应对之策,从容面对严峻挑战,有效破解发展难题,经济社会呈现出“四质提升”新特点:

  一是重创新,快转型,经济质效稳健向好。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新的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得到了省委罗志军书记的充分肯定。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0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财政总收入55.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和27%;各项贷款余额392.4亿元,比年初增加48.7亿元。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62.8亿元,利税97.3亿元,利润6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17.9%和18.4%;完成工业应税销售237.8亿元,同比增长13.8%,增幅高出南通市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企业上市工作得到加强,金轮科创顺利过会,年内有望正式挂牌上市。服务经济发展迅速。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9.1亿元,同比增长22.4%,服务业地税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58.3%,占地税收入比重达65.9%;完成离岸合同额1121万美元,执行额970万美元,同比增长26%。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入41.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投入的36.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88亿元,同比增长22.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3.45%,总量继续保持南通第一;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9名,“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验收。通光电子线缆牵头制定了5项国际标准,标志着南通地区企业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实现零的突破。成功举办首届海门科技节,对5名“年度科技人物”、5名“创新人才”进行了表彰,共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46个,总投资9.7亿元,涉及机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外向开拓稳步推进。实现进出口总额8.1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外贸出口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2亿美元,实现营业额2.45亿美元,同比增长42.8%,外经工作继续名列全省前茅。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有4项指标提前达标,5项指标名列南通第一,综合排名由全省19位跃升至第6位,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27万亩,被确定为省“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试点市”、“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单位”。建筑经济逆势攀高。完成建安产值251亿元,同比增长28.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超过70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三建、中南、龙信跻身全省建筑企业前10强,建筑业综合实力全省排名第一。二是重投入,扩规模,发展质态不断优化。江海开发实现新突破。沿海东灶港5万吨级通用码头成功试通航,沿江万吨级港口宝钢物流园动工建设,江海口岸扩大开放成功列入国家口岸开放“十二五”规划,临海高等级公路、336省道绕城等重大交通项目快速推进,为江海大开发提供了强劲支撑。市经济开发区宝钢钢构、日产康奈可等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海新重工、宝钢精密钢丝、宝钢磁性材料、中远重工、江海商务大厦等一批超10亿元项目加快建设,沿江重大项目群加速崛起;海门工业园区大力实施经济转型、市场升级、民生优先、新城南进“四大战略”,市场成交额达212.5亿元,同比增长9.1%;滨海新区泰森食品、燕达重工等项目竣工投产,东灶港作业区总体规划通过交通运输部评审,滨海总部大厦、明圣重工等项目快出形象;临江新区生物医药、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不断壮大,现代制药、生物医药科创园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海门镇智能产业提速发展,新天下电子、斯德雷特通光光纤、春戈玻璃等重大项目形象进度加快,神舟科技高新区正式成立。上半年,“四区一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应税销售、规模以上工业投入、实际到账外资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0%、68%、58%和90%。与此同时,各乡镇也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创新作为,埋头苦干,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应税销售、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入等四个指标来看,常乐、麒麟、王浩、树勋、包场、万年等6个乡镇应税销售超过40%序时进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入超过45%序时进度。项目建设展现新亮点。成功举办了第十七届金花节以及香港、深圳等系列招商活动,新签各类项目163个,总投资超过350亿元。被评为江苏“最具投资潜力城市”。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2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工业投资115.6亿元,同比增长13.3%。在建超千万元工业项目427个,同比增长21.7%,其中超亿元工业项目73个,总投资253.5亿元,同比增长28%;超10亿元工业项目8个,总投资128.4亿元,项目数和投资总量均比同期翻了一番。城乡建设催生新形象。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传媒大厦、质检中心等11个公建项目和东恒盛花郡、中南世纪锦城、龙馨家园、江城逸品、翠湖天地等30多个商住项目快展形象,以人民西路东段、嘉陵江路改造和宏伟路、东洲路大修为重点的老城区道路交通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市管理进步明显,各项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巩固了“省优秀管理城市”的创建成果;动迁安置工作加紧实施,新建安置房44.89万平方米,保障房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特色彰显,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序时推进,“万顷良田”建设稳步实施,区域供水、二轮河道疏浚、农村路桥建设齐头并进,农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

  三是重统筹,惠民生,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增收体系不断健全。坚持把富民增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普遍持续增收新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2万元,同比均增长15%。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保障体系更趋健全,城镇五大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5%,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均超过98%,被评为“全国农业保险示范县(市)”。教育事业创新提升,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齐头并进,南通纺院海门校区、江苏数字学院等院校加快建设,成功举办了海门中学百年校庆活动,有效扩大了“教育名市”的影响力。高考再创佳绩,全市“本一”、“本二”上线率及生均总分三大指标均名列全省第一,其中“本一”、“本二”上线率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5个百分点、37.2个百分点,海门中学清华、北大上线人数超过20人,“本一”、“本二”上线率等十二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再创历史新高;职业高中对口单招本科上线率全省第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卫生工作全面铺开,获得“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市、区)”称号,蝉联“国家卫生城市”。文化事业在传承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新闻出版创新管理模式全省推广,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南通领先,有2人当选为“中国好人”,有4人当选为“江苏好人”,三厂钟楼成为海门首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全省“全民读书先进市”。周江疆同志大义大勇、舍己救人、大爱奉献的英雄壮举感动全国,罗志军书记亲自批示要大力宣传英勇事迹。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社会环境明显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深入推进,社会治安和谐稳定,安全监管工作全省领先,被国家行政学院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教育科研基地”,蝉联全省“法治建设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成为全省“信访绩效考核先进单位”。生态环境特色彰显,“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稳步开展,城乡环境建设成效明显,“生态之城”的品牌更加响亮。政务环境明显优化,依法行政工作全省领先,再次跻身省级“依法行政示范点”;行政审批办结率、政府公共服务热线综合回访满意率均超过99%,建设项目联合竣工验收工作机制获省“发展改革成果创新奖”。

  四是重党建,保发展,队伍素质全面加强。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创先争优”、“三解三促”等活动,党员干部的思想、组织、作风、能力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着眼于营造发展氛围,扎实开展“龙腾江海、美好海门”等系列宣传活动,多视角报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变化,对内增强了强大的凝聚力;通过成功组织亚洲主流媒体来海考察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了海门的叠加优势,对外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着眼于增强干部活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树一流形象、争二次率先”好班子创建活动全面开展,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加强,培养体系不断健全,监督力度持续加大,圆满完成了市镇两级换届工作。着眼于夯实基层基础,党建创新工程全面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以“双带争星、先锋旗帜、帮扶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强基兴村行动大力实施,选派27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被评为全省“村级‘四有一责’建设示范市”,唐惠娟同志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着眼于营造清正氛围,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惩防体系,强化效能评议,加强行政问责,严肃查案执纪,全力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覆盖范围全省最广,行政执法案件纪检监察全程监督经验被中纪委、省纪委以专刊形式推广,共立案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81件,收缴违纪款118万元,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31万元。与此同时,人大、政协督在关键处、谋在点子上,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人武、统战、群团、双拥、计生、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业绩,被国家授予苏中苏北县级唯一的“全国双拥模范城”,获得全国“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省“妇女儿童工作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

  今年以来的发展业绩,是在应对严峻挑战、面对激烈竞争中取得的,是在接受多重考验、突破瓶颈制约中取得的,是在立足更高起点、不断超越自我中取得的,来之不易。半年来,为了共同的目标追求,市四套班子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各级干部全力以赴、创先争优,广大企业家励精图治、矢志创业,百万人民凝心聚力、同舟共济,汇聚成了强大的攻坚合力。在此,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各级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向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们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稳健快速发展,但受宏观环境影响,全市部分指标完成不够理想,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力保全年目标任务刻不容缓;尽管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统筹发展,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仍很明显,大力推进集聚集约发展刻不容缓;尽管我们不遗余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但因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不稳定性因素仍较多,维护社会稳定刻不容缓;尽管我们多措并举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但少数干部的思想作风、服务意识、能力水平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仍不相适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没有根本改变,国内经济呈现增速回落与降幅较大同时并存、外需不振与内需乏力双重叠加、需求减弱与成本上升两头挤压新特点。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区域发展的差距变化往往是在逆境中发生的,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一次重新洗牌。我们既要看到宏观形势的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更要看到利好因素的叠加性,坚定发展信心,切实增强争先领先率先的精气神。信心来自于宏观形势的科学研判。最近,中央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了宏观政策预微调的频率和力度,在扩大投资、鼓励消费、项目审批、资金信贷、财政税收、结构调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省委、省政府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10份推进方案,并拿出5亿元支持苏南、苏中外贸发展;市委、市政府也围绕外贸、投资、上市、人才等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优化环境,助推企业发展。目前,政策的拉动效应逐步显现,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等指标止跌回升,为我们应对挑战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信心来自于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的影响是共性的,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海门的个性优势更为明显。随着区域格局的显著改善,海门与上海、苏南实现了环形对接,一大批世界500强、“国字头”、“中字号”企业纷纷看好海门的发展前景,我们在建在谈项目的数量、质量、体量都实现了新提升;随着江海开发的深入推进,沿江沿海的码头群加速形成,项目群加速崛起,特别是海宝工业园、海新重工、燕达重工、联海生物等一批大项目逐步发力,正逐步成为海门经济的新增长点;随着转型升级的有效加快,一大批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一大批规模企业焕发生机,创新发展正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强引擎,海门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正步入加速扩张期。信心来自于同心同德的干群队伍。业在人创,事在人为。通过市镇换届和干部队伍建设,广大干部想干事、干实事、干成事的愿望更强,“思发展、谋发展、争发展”的氛围更浓,凝聚了“创先争优、勇争一流”的精神力量;面对区域竞争的倒逼压力,干部群众不服输,不示弱,众志成城,克难奋进,形成了“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和谐环境。这些都为海门应对挑战、实现跨越提供了强劲动力。只要我们按照选准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朝着认准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对着看准的事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难中求进,化危为机,就一定能够在逆境中实现突破,在弯道处实现超越。

  二、聚焦重点,强势推进,在全面突破中提速发展

  下半年,全市上下要坚持用“扩区强镇”来打造“实力海门”,用创新发展来打造“活力海门”,用品牌创建来打造“魅力海门”,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重点做到“稳增长、快转型、上水平、惠民生”。“稳增长”,就是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既要强化扶持保运行,更要强攻项目增后劲,既要增强主导产业的支撑力,更要增强新兴产业的爆发力,既要千方百计加大有效投入,更要不遗余力扩大外贸消费,全力推动经济稳健向好。“快转型”,就是坚持创新发展不懈怠,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增长动力转型、城市发展转型,在发展导向上更加注重又好又快,在发展动力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发展支撑上更加注重人才集聚,在发展模式上更加注重绿色增长,不遗余力提升发展质效。“上水平”,就是坚持协调发展不松劲,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更加注重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和谐构建,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上水平、创特色,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营造良好的环境。“惠民生”,就是坚持普惠发展不停步,增进以民为本、发展为民的共识,把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收入水平的提高上、生活品质的改善上、综合素质的提升上、合法权益的保障上,用民生倒逼转型,用幸福衡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程度。

  为此,要紧紧围绕“四个坚定不移”开展工作、推进发展:

  1.坚定不移推进抢先发展,在应对挑战上下真功、见实效。在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外需持续疲软的情况下,海门经济要加速回暖,就必须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早谋划、抢先机、争主动。

  一要培大扶强扩总量。要规模化培育企业梯队。龙头企业要“强大”,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手、前延后伸等途径扩张规模、增强实力,着力培育基地型、旗舰型、龙头型的企业集团。规模企业要“壮大”,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结合、外延扩张与内涵创新联动、产品经营与资本运作并举,全力帮助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做优质态。小微企业要“长大”,大力实施“小微企业进规模工程”,梳理排定一批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好的小微企业,研究出台帮扶措施,并从资金、土地、税收、用工等生产要素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确保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5家,工业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突破100家,金银铜牌企业不少于120家,工业应税销售超50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积极推进龙信集团等企业进入省“十百千工程”,不断增强发展竞争力。要品牌化增强竞争实力。大力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名企、名家、名品“三名”工程,积极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创建各级品牌和商标,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加行业标准和国家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占领行业制高点,赢得更多话语权。强化上市工作的考核指导,加大企业上市的推进力度,引导更多的企业报会,不断壮大上市梯队。要外向化拓宽发展空间。坚持巩固传统市场与扩大新兴市场相结合、稳定外部需求和挖掘内部潜力相结合、落实政策与创新政策相结合,突出家纺、化工、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重点行业,积极鼓励外贸企业扩大规模,开拓市场,抢占份额,不断提高外贸出口水平。充分发挥“新侨之乡”的优势,积极鼓励侨胞进军国际贸易、矿业开发、能源投资等领域,打造一支活跃境外的“海门商团”。更加注重建筑业发展,积极鼓励建筑企业开拓市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增强建筑企业的影响力,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建筑强市”。积极稳妥地搞好企业换届工作,进一步做实做强做优“南通三建”这块金字品牌。同时,要规范外派劳务市场,帮助更多的海门人到境外发展。

  二要加大投入蓄后劲。投入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速度。要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两个“百日大会战”活动,以投入快增长促进经济快发展。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280亿元。要不遗余力抓招商。坚持外资、民资、国资统筹兼顾,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频率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6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4亿美元,引进市外民资100亿元。要明确责任“抢”招商,紧扣全年目标任务,集中精力谋划招商、组织招商、参与招商,真正在招商引资上抢时间、拼精力、比智慧,努力使三季度利用外资大幅上升,四季度全面完成目标。要突出重点“抓”招商,锁定世界500强和“国字头”、“中字号”、“上市辈”、“福布斯”企业以及国内知名的民营企业,强化专项、专题、专门等专业化招商,推进建链、强链、补链的链式化招商,努力在招引重特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要严格考核“逼”招商,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的结果导向,通过严格的考核奖惩,真正把干部逼向招商引资第一线,做到真招商、招真商,大招商、招大商。要心无旁骛抓推进。切实加强项目推进的组织程度,进一步完善高效长效的服务机制和推进措施,细化明确乡镇、园区每个月的开工任务,深入开展项目集中开工、月度排名公示、季度述职讲评等活动,着力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督查体系,确保项目履约率、开工率、竣工率、投产达效率明显提高。各级都要明确专门工作班子,落实具体责任人,开展现场专题会办,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快推快建快达效。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的项目,更要专心专注、全力推进,为全市项目建设当好示范、作好表率。要一着不让抓技改。把现有企业的增资、扩建、技改项目作为最现实、最有效的抓手,大力实施“百企升级计划”,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上谋求突破,鼓励企业通过新增设备、扩大产能、转型生产等方式,大上多上一批建设周期短、投资见效快、贡献额度大的新项目、好项目,尽快形成现实增长点。全年要有70%以上的工业骨干企业实施技改项目,其中金银铜牌工业企业均有技改投入。

  三要强化服务保运行。企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企业稳经济才能稳;企业发展快,经济才能发展快。要在三季度积极开展“企业发展服务月”活动,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要素帮助企业实实在在解决一批问题。要多扶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政策调整趋势和企业发展态势,切实加强对工业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市场销售、技术改造、用电用工、资金周转等指标的统计分析,及时掌握并切实解决企业运行中的问题。对规模企业,要建立运行预警机制,全力帮助企业稳定生产、稳定市场、稳定销售、稳定员工;对运行困难企业,要建立“风险点”管理机制,帮助企业强化管理、降本减耗,并在资金融通、技改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对企业在运行中遇到了瓶颈障碍,要通过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强化人力资源培训、加强电力供应调度、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等办法来保障企业运行。要多服务。各级领导干部和经济工作部门都要以“三解三促”、“三走进三服务”、“双挂钩双推进”等活动为主抓手,经常深入企业和项目一线抓重点,解难点,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要多争取。积极抢抓国家刺激经济的政策“窗口期”和重大项目审批提速等有利机遇,切实抓好重大项目的攻关报批,确保抓住“第一时间”,形成“第一反应”,抢出“第一效益”。同时,对国家、省、市出台的新政策和新动向,要及时掌握,吃准吃透,把鼓励外贸出口等各种利好政策研究到位、传递到位、落实到位,使政策资源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

  2.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发展,在产业升级上赢主动、抢先机。牢固确立“早转早主动、快转快发展、大转大提升”的理念,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努力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一要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导向,坚定不移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并进,使经济发展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新兴产业要集聚增“量”。对接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省十大新兴产业规划,以培育10条主导产业链为方向,强化投入导向,集聚资源要素,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全力争创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新兴产业基地。全年确保完成新兴产业产值350亿元。服务经济要加速增“重”。以打造“10个省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目标,加快提高服务业占比,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要坚持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证券、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积极推进“主辅分离”,加快沿江宝钢物流、保税物流园区、沿海港口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与叠石桥家纺城、和洲汽车产业园等重大集聚区建设。要坚持与经济国际化相接轨,更加注重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新兴业态,认真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办法,全面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坚持与群众要求相适应,大力发展以常乐张謇纪念馆、余东古镇、叠石桥家纺博物馆、东灶港蛎岈山国家海洋公园、江海民俗特色休闲农庄等为重点的旅游业,不断提升影视动漫、餐饮购物、医疗保健、托幼养老等服务业的发展层次。同时,坚持把服务业发展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不断刺激释放消费潜力。传统产业要扩能增“效”。按照“装备高新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思路,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精细化工、家纺服装、机械建材等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要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推进,倾力打造官公岛、沿江、三厂临江、通东沿河四大“万亩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做好“接二”、“连三”两篇文章,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力争六度蝉联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单位”称号。“接二”就是坚持农业生产与工业加工相结合,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切实推进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连三”就是要坚持把农业发展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紧密相连,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全力打响海门特色农业品牌。确保全年高效设施栽培总面积达28万亩,占比超过30%。

  二要科技创新增强驱动力。强化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力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确保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42%。要以高强度投入支撑创新。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项目和扶持资金,大力引进一批风投创投、产业基金和种子基金,加快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超过15亿元。充分放大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在高端设备引进、发明专利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上集聚资源、加大投入,全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集群。要以深层次合作促进转化。按照“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原则,引导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基地、产业技术联盟、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合作组织,打造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的创新实践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作由单个企业、单项成果向产业链延伸贯通。主动对接国家、省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重大创新成果在海产业化。力争建成南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0家以上,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现全覆盖。要以更优质平台提升能级。对照建设“10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的目标,着力放大创新创业载体的集聚效应,充分彰显都市科技创业园的示范作用,加紧建设复旦复华科技创业园、海门科技创业园、中海通科技孵化器、临江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积极吸引国内外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大型企业研发中心、省级以上民营科技企业入驻。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运作相结合,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流、科技信息、标准检测等创新服务平台,着力构建高校院所研究成果与企业科技需求紧密对接的快速通道。

  三要集聚人才增强支撑力。把人才优先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人才高地,为转型升级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撑。要国际化引人才。按照“坚持科学人才观、推进人才国际化”的方向,依托“科技镇长团”、海外人才服务站的优势,抓住大量国际人才回流的难得机遇,以更优惠的政策、更灵活的方式,广泛集聚一批外国专家和海外智力,全面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深入实施“520名校揽才”、“550企业聚才”工程和“东洲英才计划”、“产业人才发展523行动计划”,大力引进一批科技拔尖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国家“千人计划”和省“双创领军”人才。全年引进产业发展紧缺专业人才2000人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人以上,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团队)不少于15个,努力实现招引国家“千人计划”人才零的突破。要精准化育人才。坚持人才和产业的无缝对接,紧扣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优势行业、科技项目,加快培育一批产业紧缺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技术应用人才,尤其是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领军人才和掌握核心技术、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科技型企业家,切实发挥人才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等方面的强大促进作用。要多元化留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五大机制,深入开展“杰出英才”、“科技功臣”、“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评选活动,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完善服务人才的绿色通道,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支持创业、鼓励创新的环境氛围,真正让人才优势成为海门发展的第一优势、人才竞争力成为海门的第一竞争力。

  3.坚定不移推进统筹发展,在片区联动上创特色、求突破。大力发展片区经济是有效整合资源、推进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苏南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要通盘考虑历史、区位、产业、规模、人文等各种因素,更加科学合理地优化生产力布局,致力推进“扩区强镇”战略,切实加强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人与自然的统筹,不断增强“四区一镇”和中心镇的实力。

  一要突出江海共兴。立足“面向世界、通江达海、接轨上海”的时代特征,协调推进“四区一镇”建设,错位发展,差别竞争,迅速掀起新一轮江海开发新热潮。配套功能要更强。要建设大港口,快速推进东灶港深水码头的建设营运和升级报批,大力推进通海港区、启海港区建设,以江海港群的蓬勃兴起促进江海经济的跨越发展。加大跑部跑省力度,加快推进口岸报批工作,力争尽早获得国家批文,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完善大通道,加大崇海大桥筹建力度,加紧实施336省道绕城、叠港公路和临海高等级公路、扬启高速、宁启铁路海门段等重点项目,积极推动东灶新河建设,努力构建江海河联运、公铁水衔接的现代化综合集疏运体系。临海高等级公路确保年内完工。贡献份额要更大。“四区一镇”要充分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更强活力、承担更多责任、作出更大贡献。经济开发区要当好主力军,突出沿江片区,主攻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三大区域齐头并进,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港口物流、服务外包、教育培训等新兴产业,重点关注海宝工业园、海新重工等10个超十亿元新增长点大项目,大力引进康奈可服务外包、IT服务外包等项目,确保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中占据领先位置。全年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100亿元,到账外资1.5亿美元,实现工业应税销售230亿元。工业园区要全力促转型,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全力推动园区、城区、市场、产业“四大转型”,大力推进海关监管点建设和市场股份制改造,着力培育研发创意、品牌经营等新兴产业,加快盛宇家纺、名禾国际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工业应税销售60亿元,到账外资确保5000万美元,市场成交额突破450亿元。滨海新区要加快扩规模,充分发挥港口码头的引领作用,坚定不移地发展海工装备、新能源、信息服务、仓储物流、食品加工等产业,加快海港物流区、东灶新河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做优功能,做大规模,做强实力,不仅要多为全市经济作贡献,更要当好全省沿海开发先行军。全年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工业应税销售30亿元,到账外资1亿美元。临江新区要做高做新做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高端人才的集聚优势,千方百计发展生物医药、循环经济、新材料产业项目,切实推进产业项目的链式化发展,加快药明康德、信翼LED封装树脂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早日获批“省级高新区”。全年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工业应税销售突破70亿元,到账外资确保5000万美元。海门镇要重点抓好神舟科技高新区的规划建设,壮大智能材料、智能电子、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切实推进新天下电子等项目建设,尽早建成省级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全年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工业应税销售超70亿元,到账外资确保2000万美元。运作机制要更优。不断优化“区镇合一”和片区联动机制,突出主题园区、特色园区、产业链园区和区中园等模式,大力推动集聚式发展,使我们发展的思路更清晰,资源更集中,实力更壮大,竞争更有力,成效更明显。要用市场化的手段、企业化的模式推进园区招商和运行机制创新,联合开发“转移式园区”、“共建式园区”,全面提高海门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融合度。要拓宽多元投入渠道,积极吸引各类主体参与建设,加快推进“四区一镇”从“强基础”向“出效应”转变。与此同时,各乡镇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持续加大攻坚力度,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二要突出城乡共融。坚持用城乡一体化的理念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并进”机制。要推进规划布局一体化。高标准、大手笔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产业发展体系、规划建设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分项规划,加快形成以城市为核心,以中心镇为支点,以城市街区、农村社区为纽带的城乡互动发展生动格局。要高昂城市龙头,立足“绿韵东洲、生态江城”的定位,突出府南、圩角河、謇公湖三大核心区域,尽快修编完善城市南进概念性总体规划,全面彰显海门滨江亲水的城市特质。要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排水排污、环卫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老百姓也能乘上公交车、喝上长江水、用上卫生厕、住上舒心房。10月底前确保全面完成镇村供水管网改造任务,年底前实现区域供水主管网全覆盖,50%的村通公交车。要推进功能形象一体化。立足于城市功能的整体升级,尽快启动以圩角河、謇公湖、城市绿核、市民广场为重点的“一河一湖一核一广场”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中心、文化科技中心、体育中心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切实加强“12345”政府公共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不断完善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城市管理机制,迅速提升城市现代化形象。统筹处理生产与生活、经济与环境、镇区与园区的关系,切实推进中心镇生态环境、文化中心、休闲广场、现代小区等综合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新市镇。深入推进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努力塑造生态优越、特色鲜明的田园风光,确保156个村完成整治任务,其中29个村通过省三星级、110个村通过省二星级“康居乡村”验收。要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把城市作为最具价值的现代经济复合体来打造,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商圈经济、休闲经济、文化经济,重点推进以高档住宅、星级酒店为重要业态的府北板块,以金融证券、餐饮购物为重要业态的长江路板块,以休闲娱乐、健身美容为重要业态的步行街区板块,以文化传媒、总部经济为重要业态的张謇大道板块等城市板块建设,打造集吃、穿、住、用、美、乐于一体的都市新商圈。顺应群众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推进龙馨家园、中南世纪锦城、东恒盛花郡、江城逸品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切实加强中心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通过盘活资源来新办一批项目,通过转型升级来提升一批企业,不断增强中心镇的经济实力。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通过扶持发展村级物业经济、挖掘开发资产经营型经济、鼓励发展为农服务型经济、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型经济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增强村级实力,确保年内2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50万元以上的村突破30%。要推进工作机制一体化。以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重点,深入推进户籍、农业经营、农村产权、土地征用、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切实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有条件的乡镇、园区要大力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和土地复垦,为推进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力争实现新增建设用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两个3000亩”的目标。

  三要突出生态共育。深入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创建活动,铁腕治污,刚性降耗,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之城”,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要在发展中优化生态环境。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政策引导“四轮驱动”,严把项目准入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鼓励企业研发清洁能源、推广适新节能技术、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小的能源消耗,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投资强度、产出贡献的刚性标准,大力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资源集约利用,努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发展贡献率。要在治理中净化生态环境。深入开展污染源头控制、重点行业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度。建立并探索污染减排激励、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等长效制度,不断创新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强化环境法治建设,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强有力的措施改善生态。要在建设中美化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着力推进通道绿化、河道绿化、村镇绿化、庭院绿化和生态防护林建设,构建“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片上绿化成林、环上绿化成带、河路绿化成网”的生态屏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低碳生活,鼓励绿色消费,努力让生态文化成为公众的生活时尚,生态保护成为公众的价值取向,生态建设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4.坚定不移推进和谐发展,在管理创新上出实招、办实事。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使命,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千方百计“助民富”,全力以赴“促民享”,不遗余力“保民安”,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社会和谐度。

  一要加速构建长效化的富民增收体系。坚持富民为先,大力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逐步完善快速普遍持续增收新机制,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6%、15%以上。要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围绕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民众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增加转移性收入,着力解决群众收入水平相对偏低、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等问题。要不断提升增收本领。以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整合培训资源,延伸培训网络,创新培训形式,深入开展以经营管理、职业技术、岗位技能等为重点的培训活动,努力让每个劳动力掌握必要本领,通过自身奋斗实现增收致富。确保全年完成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万人次,“民企万人”活动培训超过1万人次。要不断健全增收机制。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创业机制,积极帮助各类群体自主创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企业工资协商制度,有效加强最低工资标准的监督执行力度,确保居民工资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优化收入结构,加强物价调节,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种群体”,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二要加速构建广覆盖的惠民服务体系。切实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加充分地普惠于民。要不断完善保障体系。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加快建立以被征地农民、失地农民、离地农民为重点对象的综合保障体系,积极扩大城镇“五大保险”、新农保、新农合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逐步健全社会保险自然增长机制,稳步构筑“人员范围广覆盖、保障水平多层次、制度办法可衔接、管理服务现代化”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廉租房房源,扩大经济适用房覆盖范围,推进公共租赁房建设,努力使困难家庭住得起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公共租赁房。全年确保完成动迁安置房7200套,经济适用房80套,公共租赁和廉租房800套。同时,切实推进居住证制度。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名市”为目标,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创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两大示范区”,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大力推动南通纺院海门校区、香港浸会大学海门分校、全国新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有力促进海门教育高位、均衡、可持续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十大工程、十件实事”为抓手,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健康村”创建,加快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努力让人民群众拥有健康的体魄。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加快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着力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真情关爱弱势群体,打造海门“爱心之城”慈善品牌。要切实加强文明文化建设。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周江疆同志事迹,倡导海门核心价值取向”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提高城乡文明程度。特别是要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基础建设年”活动,重点加强机制建设、宣传教育、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社区创建及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切实加大组织推进、责任追究、监督检查的力度,力争高分通过全省城市文明指数测评。加快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文化中心改造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下基层活动,推进双拥文化建设和国防教育,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围绕“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目标,突出“创意新天地,美好新海门”主题,增强文化自觉,加大推进力度,创作精品力作,积极扶持100个重点文化产业单位上规模、上水平,不断加快张謇文化旅游景区等23个在建项目进度,迅速启动凤凰国际广场等7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要加快推进山歌剧团改革创新,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要创作以周江疆、方岐等先进人物为原型的山歌剧,并开展巡演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弘扬正气、创先争优的浓烈氛围。

  三要加速构建高水平的安民管理体系。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即,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绩效全省领先,确保不发生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为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要全力大调解。充分发挥信访服务中心、矛盾调处中心等平台作用,通过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等活动,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小、处置在早。动态开展矛盾排查,全面摸清重信重访问题、重点疑难问题和长期积累矛盾,有效防止矛盾积聚、风险叠加。深入开展化解工作,大力开展信访积案化解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各类专业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化“一综多专”大调解工作格局。特别是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要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答复,真正做到诉求合理的问题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全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强化大防控。以“长安海门”创建为抓手,按照“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群专结合、狠抓基础”的思路,着力构筑严防、严管、严打相结合的大防控体系。严防,就是要切实加强“现代技防城”、农村“天网工程”和城乡巡防中心建设,着力构筑人防物防技防三措并举、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大防控”体系;严管,就是大力实施流动人口“融入工程”、特殊人群“回归工程”和重点区域“整治工程”,全面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管理;严打,就是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多发性侵财案件,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要确保大安全。完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领导责任、部门主管责任、单位主体责任和乡镇园区属地管理责任,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防灾救灾、公共卫生、疾病预防、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筑牢大基础。以“法治海门”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依法治市,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公平正义。坚持重心下沉,强化社会管理专业队伍和村(居)民小组长队伍建设,规范各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广泛开展群防群治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基层活力。与此同时,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应急管理、信息管理等工作机制,切实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成效。

  三、求真务实,励精图治,在全速推进中提效落实

  当前,海门已经进入“二次率先”的关键时期,历史已经把我们推上了发展的最前沿。海门能不能乘风破浪、加速前行,关键要看我们的干部队伍。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清肩负的使命,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合力开创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

  一要善学善谋,提升创造力。在宏观经济环境严峻的形势下,区域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比拼,更是创新能力的较量。提升创造力,加强学习是前提。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必须把加强学习作为安身之本,把增强能力作为从政之基,多给自己留点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既要爱读书、读好书,更要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掌握新知识,使思想跟得上时代步伐;敏于发现新事物,使认知跟得上实践发展;善于接受新理念,使眼光跟得上世界潮流,以学习催生新思路,增强新能力,推动新发展。提升创造力,把握大势是基础。切实加强对宏观大势的分析和微观实际的调研,真正弄清楚形势怎么发展、机遇有哪些、优势在哪里、困难有多大,扬长避短,顺势而为,科学谋划,使思维更具发散性、对策更具针对性、举措更具操作性。提升创造力,勇于担当是关键。无限风光在险峰。全市各级干部要勇于担当,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只要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民生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任何方法都可以试,任何路子都可以走。我们倡导宽容探索中的失误,原谅创新中的失败,善待竞争中的失利,对基层探索性的实践大力支持,对基层在实践中采取的新举措热情鼓励,对基层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热忱帮助,对基层勇于突破的干部大胆重用,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

  二要快干实干,提升执行力。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找到;一切问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解决;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要雷厉风行快推进。不进则退,慢进则衰,倒退则亡。我们必须视效率为生命, 只争朝夕抓发展,分秒必争抓落实。对涉及发展稳定的大事、要事,关系基层群众的急事、难事,要果断决策、尽快落实,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不打折扣;对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要紧盯不放,强势推进。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时间观念、效率意识,每一周、每一旬、每一月做什么事情、做到什么程度都要胸中有数,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全力推动各项指标序时推进、全面实现。要求真务实埋头干。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实际不图虚名,鼓实劲不尚虚荣,求实效不务虚功,把心思都用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全投到狠抓落实上。市四套班子领导要“率先”,走向前台,深入下去,真正做到领导指挥在一线、情况掌握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乡镇园区要“争先”,明确更高的目标定位,紧盯更强的赶超对象,拿出更实的工作举措,努力在发展的舞台上一争高下、一展雄姿;部门要“抢先”,根据紧环境的运行特点,及时研究出台个性化的帮扶措施,全力推动经济抢先回升。要强化责任严督查。围绕全年任务,严格目标管理,把各项指标任务进一步分解落实,交给谁的任务,就要在谁的手上完成;承担一项工作,就要对最终结果负责。同时,要坚持监督与落实并行,问责与问效同行,强化行政问责,加强效能监察,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建设、企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实行专项督查、定期通报,真正做到“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件件有落实,事事有成效。

  三要创先争优,提升保障力。突破宏观环境的不利影响,加快“二次率先”的建设进程,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建设不动摇。要保持昂扬向上的拼搏意志。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困难没有智慧;压力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压力缺乏斗志;挑战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挑战缺乏勇气。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闯劲,继续深入开展“学昆山,追苏南,争率先”思想解放活动,敢于出新招,出实招,出高招,在加快中更快,在率先中领先。要始终保持创先争优的拼劲,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确立更强的赶超意识,自觉把“创先争优”体现在目标的定位上、措施的落实上、指标的实现上,以各行各业的领先来保证全市发展的率先。要始终保持勇攀新高的韧劲,对事业执着追求,为成功不懈奋斗,珍惜每一天,干好每个月,无论困境还是逆境,都要坚定信心,全力以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要精塑敢打必胜的战斗团队。坚持为发展配班子,多加关注那些在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事项中推进有力、成效显著的干部,多加留意那些敢抓善管、锐意进取、勇于突破的干部,不能亏待那些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干部,努力把一批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坚持为发展育干部,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大公推公选、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力度,继续向经济发展主战场、项目建设第一线、基层工作最前沿调强将,用精兵,让他们在实践中汲取营养,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坚持为发展强基础,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三解三促”等活动,全面加强机关、社区、农村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切实抓好后进组织的整顿提升,不断提升“四有一责”建设水平,努力使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成为一面旗帜,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要展现勤政廉政的时代风彩。勤政体现能力和担当,廉政检验党性和品行。在大干快上的关键时刻,要全面加强各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党风党纪、艰苦奋斗教育,增强宗旨意识,培养百姓情怀,让“民生为大”成为海门干部最显著的特征,让“民生情怀”成为海门干部最人文的素养。要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着力健全惩防体系,不断规范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切实加大查案执纪力度,确保让“阳光”照亮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于经济社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各级干部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真正做一个无愧于组织、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人。

  同志们,决战下半年的序幕已经全面拉开,目标鼓舞人心,任务艰巨繁重。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敢谋新篇的勇气,敢于担当的作风,励精图治,奋力拼搏,拼出海门人的聪明智慧,干出海门人的激越豪情,用发展的精彩业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管理员2012-07-18浏览([打印]    [收藏]    [推荐]    [关闭]
 

领导讲话

 

公示公告

 

党建基础知识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