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苏省海门市以“陆海统筹”为主抓手,争创苏中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为目标。对于靠江靠海靠上海的海门来说,其作为江苏沿海开放带和沿江支撑带的节点城市,已经到了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竞争力。海门要实现“从追求速度到讲究质量、从提高效率到提升效益、从生产产品到培育品牌、从海门制造到海门创造”的转变,离不开科技人才支撑。科技支撑转型 创新驱动正成为海门转型发展最强引擎和最鲜明特征。“近年来,海门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而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60%。”海门市委书记姜龙向记者介绍。 转型离不开科技支撑。该市坚持“政府建研究院+企业建研究所”的模式,大力推进謇公湖科教城、临江生物医药科创园、复旦复华高新技术产业园、海门产业研究院等10大科创平台建设,得到省科协肯定。 据了解,海门目前有高新技术企业5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5%,30家企业参与85个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建成院士工作站6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通光集团成功申报“中国创新标准贡献奖”,慧聚药业荣获第二届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成长企业组一等奖第一名。 此外,该市作为“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已经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称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实现“七连冠”,成为苏中唯一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人才引领发展 记者在海门走访发现,人才被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集聚人才成了执政者的工作重点之一。“资本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姜龙这样向记者表述人才兴业战略,如何引才招智,已经被立为海门推动长远发展的“头脑风暴”,并将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建设的首要任务。 人才引领发展。眼下,海门正深入实施“东洲英才计划”、“产业人才发展523行动计划”,全力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也正成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创造的向往之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8件,建成全国县级市首家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建立北美海外人才工作站,引进国家、省级各类人才计划专家超过120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双创人才”14人,人才总量超过17万人。 2014年1-8月份,海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03.04亿元,同比增长16.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69.7亿元,同比增长20.2%,新兴产业产值362.74亿元,同比增长21.9%。据了解,海门市今年前八个月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正是得益于科技人才的积极贡献。 姜龙介绍,当前,海门为突出科技兴市、人才强市两大战略,正着力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强化产业、企业、载体、人才“四大支撑”,促进创新型环境、创新型园区、创新型镇乡、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五创联动”,全力打造长三角北翼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记者王继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