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协“牵手”大学生村官献力新农村
已建成基地14个,指导发展项目30多项
    来源:海门日报    [大][中][小]

  5月4日,悦来镇普新村的设施大棚里春意盎然,番茄、黄瓜、球生菜等各式果蔬郁郁葱葱,让人目不暇接。年近花甲的老年科技工作者与大学生村官,在大棚里一边察看新品种的长势,一边仔细地做着记录。近年来,我市农村活跃着众多老年科技工作者,与大学生村官开展对接帮扶,利用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带领他们创新创业,谱写出服务“三农”的动人篇章。

  科技助农

  让生产效益高起来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近年来,市老科协把服务“三农”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各类老科技人员作用,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帮助他们实现科学种养。

  余东镇长圩村大学生村官朱培新、李冰,在村支书戴美英的带领下,建起一个占地200多亩的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市老科协获悉后,主动把该基地列为大学生村官对接互动首批科技示范基地,帮助基地与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开展合作,示范推广花生栽培六大改进技术、蔬菜分期播种分批上市、西兰花先冷藏再销售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亩产值和经济效益。在老科协的帮助下,长圩村还建成百亩芋头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推广运用芋头双季栽培、多层覆膜、喷滴灌、机械化起垄等新技术,实现了芋头的双季种植,亩产量高达2000公斤,亩效益增加1万多元。

  这只是老科协抓好服务指导,提升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科技含量的一个缩影。去年,市老科协指导大学生村官建成基地14个,发展项目30多项,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近30项,与省农科院等4家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

  项目支农 

  让农民早日富起来

  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市老科协坚持以抓点帮扶为主,帮助大学生村官发展特色产业,提升项目的社会公益性,力争通过振兴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帮助农民早日富起来。

  四甲镇八索村近年来新建了280亩的蔬菜基地,其中65亩是设施大棚、215亩是露地蔬菜。种什么蔬菜销路好、效益高,农民能致富?这些问题不仅经常萦绕在大学生村官王琳等人的脑海,更牵挂在市老科协一班人的心头。

  市老科协的同志认为,八索村的少数民族妇女较多,可以通过鼓励少数民族妇女创新创业,带动整体村民致富。于是,市老科协帮助该村在蔬菜基地里建立少数民族妇女创业园,除安排少数民族妇女进基地打工外,还组织他们自已种植特色蔬菜。基地还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慰问少数民族家庭,增进了民族团结。

  为提高基地农民的种植水平,市老科协还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赠送各类农业书籍,用知识充实农民的脑袋。去年以来,市老科协共捐赠农业科技书籍1500多册,举办培训班21期次,受训人员达2500多人次。

  思想富农 

  让先进理念动起来

  带领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不断提升帮扶工作的活力,是市老科协同志的一贯宗旨。去年,市老科协根椐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内容与发展的趋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更新思想理念,探索大学生村官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新机制。

  海门工业园区益民村,基本上家家户户从事家纺生产。近两年,家纺行业不是很景气。市老科协的同志知道后,与大学生村官黄维对接,对家纺市场进行细致调研,撰写了“重振家纺业,加速推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调查研报告,提出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宽家纺销售渠道的建议。市老科协还与黄维一起,为家纺企业主举办网络销售培训班,为家纺企业主增加网络营销收入300多万元,有效地提升了该村家纺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去年以来,市老科协共指导大学生村官撰写调研报告42篇,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本报记者  杨晨 

jshmzzb2015-05-07浏览([打印]    [收藏]    [推荐]    [关闭]
 

组织建设

 

公示公告

 

党建基础知识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