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摩托车、一只摄影包、一台相机、一本笔记本、一支圆珠笔,是戴跃华的全部装备。他就是利用这套装备,每月发稿70余篇,在报社采访中心名列前茅,并有百余件作品获得各级奖项。他本人也被评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优秀记者、海门市劳动模范,成为南通市新闻界“走转改”典型。 2002年,戴跃华从军营转业回乡,来到海门日报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也就在那一年,他买了第一辆摩托车,从此摩托车成了他最好的小伙伴,每隔一两天,他就要加一箱油,每年的行车里程都在2万公里以上。虽然他十分爱惜自己的“小伙伴”,但由于跑得太多,摩托车经常出故障,三天两头进修理铺,发动机换了,链条换了,轮胎换了,最后摩托车虽然还未到报废期,但不得不也换了。 由于长期开摩托车,戴跃华的胃病越来越严重,前不久被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同事们劝他买辆汽车作为代步工具,他说开着汽车拍不了照片,进不了田间地头,作为摄影记者,每条新闻都需要亲临第一线。 他向记者讲述了一天的采访经历。那天早晨,他骑着摩托车从海门市区出发,来到几十公里之外的悦来镇,之后又转至海门港新区、正余、余东等地,拍摄了悦来特困农民免费享受“冬病夏治”、三峡移民学习海门方言、正余黄梅戏演员在悦来演出、冬瓜加工等10多张照片。当他回到报社时,已是华灯初上,但他没有回家,而是将照片精心编辑发上图库后,才满意地回到了家,此时已是晚上8点多钟,那天他驱车数百公里。 其实那一天的采访经历不是特例,当摄影记者以来,戴跃华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着。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驱车数百公里,辗转三四个乡镇园区,已经成为他工作的常态。他说,记者是新闻的记录者,社会的守望者,历史的书写者;记者更是一名行者,必须用自己的双脚踏访每个细节,用自己的双手忠实地记录事实,客观地反映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么多年来,他骑着摩托车,走遍了海门大地的每个角落,寻找每一个能反映海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用手中的相机将它们定格。 报纸上每张照片,都凝聚着一名摄影记者的艰辛,有时甚至要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对此戴跃华深有感触。前段时间,为将一在建项目拍出宏大的气势,戴跃华准备从高处俯拍。他找到了一座自来水塔,从已锈蚀的水塔钢架上往上爬,每爬一步,钢架上的铁锈和鸟粪从高处飘落,自己的手脚开始发软,但他没有退缩,硬是爬到顶上,拍完了照片。 当问起拍摄新闻图片,为什么这么拼命时,戴跃华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新闻工作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我选择了它,就应该将它做好。” 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媒体上,当你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 新的一天,戴跃华整理完他的装备,骑上他的摩托车又上路了,因为新闻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