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智高地”。据市人才办最新统计,今年以来,我市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顶尖人才8名,入选省“双创”人才5名,“双创”团队1个,“双创”博士4名。至此,我市省级以上各类专家超12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顶尖人才26名,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26名。 作为一个县级城市,近年来为何有这么多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市人才办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海门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尤其近两年来,面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我市更加重视人才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市委市政府遵循着这样一个理念: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为此我市全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健全人才政策体系,着力构筑创新创业平台,全面提升引才育才环境,真正让海门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据介绍,今年以来,我市科技镇长团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在2013至2014年度县(市区)人才工作考核中,被南通市优先推荐为人才工作先进县(市)。 创新政策设计,是我市打造人才“智高地”的一个重要抓手。我市按照“接轨上海、区域领先、立足实际、适度超前”的方针,强化人才政策集成创新,制定实施了以《海门市人才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为统领的“1+5”系列人才政策。今年我市又进一步完善了人才政策体系,出台了海门市“123”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团队)的实施意见、海门高校毕业生和技能型人才引进补贴制度实施意见、海门市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以及海门“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扩大了揽才面。据介绍,今年以来,我市对高层次人才及时发放岗位津贴及购房补贴200多万元。到目前为止,我市各类人才总数突破20万人,每万名劳动力拥有高技能人才超过600人,走在南通市前列。 加大创业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是我市打造人才“智高地”又一个特征。我市按照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三链深度融合的要求,以“东洲英才”计划为抓手,以创新型项目为载体,集聚创新型人才。专门设立2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对集聚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海洋工程、电子信息与物联网、现代物流与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上的“东洲英才”创新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据介绍,今年我市就对26名“东洲英才”实施的20个创新项目进行资助,金额达到1040万元。同时,我市将引才聚才的重点与海门特色产业有效对接,通过举办科技人才节、“创客汇”暨海外博士海门行等活动,让有意向来海创新创业的人才了解海门的产业,谋求创新创业的空间。据介绍,今年中科院来海创业、创业类“双创”人才和创业类“双创”博士均实现海门“零突破”。 强化人才集聚的环境建设,是我市打造人才“智高地”的战略举措。我市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的软环境,市领导每月都要听取人才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部署人才工作。今年还举办了全市人才工作专题研修班、海门市企业科技人才专员培训班,着力提升我市组织人才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我市更加注重创新载体建设,为各类人才搭建好创新创业的舞台。临江新区的生物医药科创园成为中国生物医药最具特色园区,集聚了30多个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创新型项目。人才的集聚,人才的创新创业,有效推动了海门经济转型升级,今年以来,我市的新兴产业成为稳增长、快转型的强引擎,应税销售和入库税金增幅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