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胶州:“4+1”帮扶瞄准脱贫靶心
整合力量 长期结对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大][中][小]

(通讯员 王钰杰)“两口机井已经打好,到地头的灌溉渠道也完工了,往后,村里人再不用靠天吃饭了!”山东胶州市洋河镇神山西村党支部书记通过广播喊出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村民一片欢腾。从2015年7月至今,村民没出一分钱就修了路、打了井,还建起了文体广场、电子阅览室。在胶州,诸如神山西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近年来,胶州市严把户主申请、小组提名、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5道关口,复查复核识别贫困村、贫困户;以镇(街)党(工)委为主体,对贫困村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情况、重大事项决策情况进行全面审计;第一书记、联系帮扶干部坚持实地考察、走访谈话。在此基础上,胶州市研究出台精准脱贫工作方案与考核细则,制定3年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绘制脱贫路线图,确保贫困群众脱贫有目标,致富有方向,早日拔掉“穷根”。

结成对子 全力“帮穷亲”

胶州市组织50名联村局长、50名镇(街道)领导干部、50名党员企业家、50个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排名靠前的村(居),与50个贫困村分别结对,形成“4+1”帮扶模式。根据50个贫困村不同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向每一个贫困村选派一名联村局长、一名镇(街道)领导、一名联村党员企业家和一个先进村,长期结对帮扶,指导党组织建设,助力精准脱贫。“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实施‘4+1’模式,就是为了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切实让脱贫工作瞄准靶心。”胶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晓光说。

为推动在职党员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胶州市还组织全市9200多名在职党员和1200多名企业党员“一对一”联系10498户困难群众;组织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企业家结对帮扶全市13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从根源上杜绝贫困因素衍生。

开对方子 找准“致富路”

围绕精准脱贫工作要求和省市脱贫工作会议精神,胶州市实行挂图作战,下大力气打好精准脱贫和第一书记两张牌。“脱贫效果好不好,关键看能否把准脉搏,开对药方。”胶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于福文说,“我们要求相关单位和人员,要充分做好调研,谋划好帮扶措施,形成产业规划,切实让贫困村、贫困户实现脱贫。”

胶州市洋河镇采用上线宣传运营模式启动网络销售,打造粉条、西瓜、蜜桃等16个特色农业品牌。开通了“山水洋河”微信公众号,通过线上展示指引、线下服务体验的方式,带动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销售步入“互联网+”时代。“苹果大王”孟兆启喜得合不拢嘴:“脱贫政策就是好,要不这样的好事哪里找!”

建好班子 摘掉“贫困帽”

在脱贫工作上,胶州市积极推进后进村班子转化,着力激发村干部队伍生机活力和为民服务热情。

第一书记陈军通过调研发现,昭文村存在“村书记挂名、村主任拿总、村文书包揽工作”奇怪的班子格局。“班子没有合力,很难推动村庄发展”,陈军决定从建强村“两委”班子入手。他连续一个月与村里党员干部促膝交谈,组织学习市委下发的《党组织书记工作手册》。现如今的昭文村,每周定期开展一次“两委”班子会议,每月开展一次村党员大会,会上党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党建促发展合力逐渐凝聚。

建强基层组织,是胶州市开展脱贫工作的重要措施,更是第一书记驻村必须开展的重要任务。派出的60名第一书记已围绕思想教育、素质提升等开展活动371次,为村庄长远发展、推动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jshmzzb2016-03-15浏览([打印]    [收藏]    [推荐]    [关闭]
 

公示公告

 

党建基础知识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