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乐镇:凝聚红色新动能 三“好”全面显担当 今年以来,常乐镇全面落实“攻坚有我 双先双为”活动部署要求,以三个“好”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员带头联系服务群众新路线,用实际行动推动全镇焕发担当敢为蓬勃生机。 一、唱好乡村产业“重头戏” 助力农业现代化 党员带头聚合力。围绕做好农村“土特产”,通过“四村联建”高效整合资源,制定“振兴书记项目”22个,千方百计探索村营经济持续增收路径。积极推进农村综合试点改革,成功申报项目5个,争取到中央和省财政资金共1亿元。培育壮大以党员干部为核心的队伍,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村营经济收入等多个领域,形成创新攻坚项目课题共39个。专家指导创示范。在省农科院指导下按“三区一中心”推进特色豆类产业博览园建设,包括豆类作物绿色生产示范区、豆科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彩豆新品种选育与展示区、豆类科普展示中心,通过全面改善土壤环境、水肥比例、栽植密度、搭架高度等种植要求,预计可年产豆类食品2500吨,力争打造省级农业自主创新示范区。多元合作促增收。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打造“鱼稻虾共养”绿色循环生态种养复合产业,通过“生态治理+村企共建”实现联农带农。帮助中南村合作社开展“村企共建”新模式,通过智慧农业技术进行大棚种植西甜瓜40亩,打造网红品种“美都和海蜜10号”,通过将西甜瓜按照等级分拣、包装,进一步提升西甜瓜产业的综合收益,截至目前,西甜瓜产量约120吨。 二、打好企业服务“质量牌” 激发产业新动能 主动靠前服务企业。组建项目服务专班,组织“政企早餐会”4次,开展走访调研,全面了解企业发展需求。通过“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三师进千企行动”等举措帮助企业开展风险点排查,支持优质骨干企业稳产满产扩产。今年以来,项目服务专班挂钩服务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地走访调研180余次,解决企业发展诉求数十项,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要素保障。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以常乐创新谷为主阵地,通过科技赋能、融合智慧生态共同发展的产业模式,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打造科创、人才项目孵化器。今年以来先后招引12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分别涉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半导体等多个领域。大力发展人才助企,今年入选南通“江海英才”计划、省“双创人才”各1名。推进项目攻坚突破。加快推进300亩新工业园区建设,为项目落地、创新发展提供扎实保障。不断完善项目开工、建设、投产一条龙服务机制,为产业项目开竣工做好保障服务。上半年分别完成签约重特大内资项目2个,签约重大外资项目1个,科创项目认定7个,推动高质量发展见实效。 三、画好乡村治理“同心圆”奏响群众幸福音 党群阵地发挥功能实效。以常乐镇党群中心提升项目为引导,提升“惠民党建”服务质效,因地制宜创新打造双河村-双乐村联合党群服务中心,推动八烈村党群服务中心与乡村振兴学院建设。以“党建聚邻日”为主题,依托镇村党群服务中心每月推送各类惠民主题活动近30场。网格延伸推动精细服务。持续完善五位一体党建惠民体系,在全镇范围内规范建设66个网格驿站,由党务书记牵头抓总,协调组织、纪委、宣传、政法开展多部门联动,打造“10分钟便民服务圈”。试点打造“宅上一家亲”,聚焦农村“一老一小”群体,推进各类村级便民服务全覆盖,着力夯实具有时代特征、海门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常乐路径”。扎根一线为民办实事。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主动性,创建“代表之家”、村级代表联络站,利用培才优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乐番天家庭农场等产业链优势,设立6个代表联系点。上半年来,“两代表一委员”通过实地走访麒新村事故多发交通路口,提议报批区交通部门后完成升级改造。充分利用九龙岛文化湿地提档升级契机,解决无法登岛种植问题,化解矛盾,实现村民增收。
|